虧損公司怎麼評價?股權合理價是募資談判的關鍵嗎?
常有人問這題——經營團隊覺得公司很值錢,但公司就在虧損中,總覺得要談投資人很困難,怎麼辦?
虧損不代表公司不值錢
虧損其實有很多原因,新創公司不一定馬上就賺錢。
前期虧損可能是某些產業的特性
譬如說這個產業屬於重資本投資,競爭者眾,一旦脫穎而出後面會賺很多錢,那前期就很難避免虧損。如果虧損的公司都不值錢,那新藥公司都別想找外部股東,就更不要說後面賺大錢,也不可能真的開發成功造福人群了。
虧損也可能只是短期時運不佳
當然也有屬於短期運氣不好,譬如說疫情,譬如說一時的決策失誤,導致公司特別需要資金度過眼前的難關。創辦人可能會認為這幾個月、這一年撐過去就會賺錢,而且賺錢機率很高,都講得出合理的數字邏輯,但金主會覺得公司現在就是虧損,未來還沒發生,此時雙方對於股權價值就會產生巨大的歧見,怎麼辦?
股權價值的談判關鍵,經常不在於「合理價值」而是「籌碼」
有的人會想要尋求會計師/評價分析師的協助,解決或縮小雙方的歧見,但我必須很坦白的說,按照學理邏輯,甚至是評價實務、經驗法則,都可以計算出公司的價值,問題是金主買單嗎?假設依照同業最近期的交易(募資)價格,完整檢視公司財務預測的合理性,甚至考量非公開發行公司要計算折價率, 但問題往往不在於所謂「合理價值」,而是雙方的談判籌碼 。
假如公司的產業相當特殊,投資人沒多少選擇,又很想要插旗這個產業做一些未來性佈局,那麼戰略意義顯然大於投資價值,此時反倒是金主要想盡辦法說服經營團隊讓他入股。
假設金主入股以後能引入資源,讓原本虧損的公司可以瞬間轉虧為盈,那麼談判籌碼在誰手上,不言而喻。
當然創辦人也可以說,反正再幾個月就會賺錢,我現在手上有多餘的現金,不如就自己撐過去吧!等到公司賺錢再來跟投資人談,這就是替自己創造談判籌碼的方式,不需急於一時。如果短期內很想綁定金主,雙方不如談個利潤共享的合作機制,入股不是唯一選項。
會計師/評價分析師能提供股權合理的價格範圍,但結果還是由談判籌碼決定
會計師/評價分析師存在的目的,是梳理數字與邏輯,依照理論與美國實務(美國稅法的關係,讓他們累積了大量評價實務邏輯,離婚很需要XD),提供交易雙方合理的價格範圍,至於交易雙方是否接受?手上各有多少談判籌碼?並非完全掌握在會計師的手裡。
所以我常常回答客戶:「雙方心甘情願,一個願付,一個願給股權,那就是合理的價值。」乍聽之下很不負責,卻十分符合評價準則公報的定義:「 在常規交易下, 具有成交意願,充分瞭解相關事實, 謹慎而非被迫的買方與賣方」,每一句都是有其道理的。
常規交易,譬如戰略價值就要另外考慮。
充分瞭解相關事實,譬如說有隱匿的負債,那價值當然不一樣。
謹慎而非被迫,英文是 arm’s length,指公平的狀況下,那當然不能是被脅迫的。
以上一點小心得跟大家分享,希望對各位的思路有幫助。
訂閱 CP 部落格 ,最新文章第一手通知
相關文章:
潘思璇會計師
美國評價分析師 NACVA
評價案件委任請私訊或來信 cecily@taxfree.tw
諮詢範圍:公司設立、股權規劃、創業大小事、家族傳承、信託遺產、併購、企業評價(沒寫到的歡迎來信詢問)
〈 虧損公司怎麼評價?股權合理價是募資談判的關鍵嗎? 〉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《 CP 潘思璇 》。